經濟觀察網 記者 宋馥李 12月21日中午12點,河北省博物院院在螞蟻鯨探正式發售其鎮院之寶“長信宮燈”的3D數字藏品,不出所料,1萬份數字藏品剛一上線即告售罄。
數字藏品受到的追捧已不新鮮。12月16日上午10點,也就是6天前,河南博物院1萬份“婦好鸮尊”數字藏品上線,同樣隨即秒空。令人驚嘆的是它被秒空的速度:開售總時長沒有超過1秒鐘,售空的時間點定格在10時0分0秒。
河南博物院的數字藏品“婦好鸮尊”
數字藏品是使用區塊鏈技術生成的唯一數字憑證,對應特定的作品、藝術品,保護其數字版權的基礎上,實現真實可信的數字化發行、購買、收藏和使用。目前,數字藏品品類包括但不限于數字圖片、音樂、視頻、3D模型、電子票證、數字紀念品等。
目前,螞蟻、騰訊、百度以及京東在內的各大互聯網巨頭均開展了相關業務。自螞蟻集團發起“寶藏計劃”以來,目前國內已有17家博物館加入并陸續發行數字藏品,由螞蟻鏈提供技術支持。
12月21日,在由光明網主辦的“用數賦智,助推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”優秀案例征集活動啟動儀式暨數字新文創研討會上,來自文博領域、非遺領域、高校以及科技企業的專家學者圍繞深度發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、實現數字藏品的創造性轉化等議題深入研討。
其中,河南省博物館黨委委員、工會主席史自強在現場也展示了其文創數字化的成果,在今年國慶期間,該院上線的支付寶地下室“一起考古吧”小程序,7天吸引了3000萬人“在線考古”。
在昨日的研討會上,與會專家們一致認為,面對信息化數字化發展大趨勢,必須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,創新中國文化傳播和發展方式,充分展現中華歷史之美、文化之美。其中,數字藏品作為一種新型文創商品形態,既賦能傳統文化,也迸發出新的商業化能量。
河北省博物院副院長趙志良也表示,數字藏品是利用數字技術推動文化,尤其是傳統文化產業可能性邊界的外移,是促進文化產業價值和商業價值‘活起來’的載體。
在研討會上,光明網聯合中國文聯網絡文藝傳播中心、中國民俗學會、部分國家一級博物館、各大文旅集團和上海市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,發起以“馬踏飛燕、黃山迎客松、宏村”等IP為原型的創意大賽,由螞蟻鏈提供技術支持。
據了解,數字藏品的核心技術稱為NFT。NFT全稱Non-FungibleToken( 非同質化代幣),依靠一套特殊的代幣標準來確保唯一性,在區塊鏈技術的推動下,NFT不可互換且具備可驗證的屬性,就像是數字收藏品或所有權證明,正是因為它們是1:1或限量版的資產,便具有了流動性和實用性。
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執行院長張洪生分析認為,文化經濟將是未來數字經濟時代的主體,每條生產鏈、每種社會服務、每個物質產品都將體現出文化和符號的力量。本質上,我們要面對一個新命題——如何認定數字文化創意勞動的價值,而NFT等相關技術可以對數字原生內容帶來全生命周期的可追溯管理,很可是改變未來的蝴蝶,我們不能輕易否定它,我們要研究它。
不過,數字藏品如此受追捧,被炒作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,如何運用好這個技術,也應該同步得到重視。10月31日,湖南省博物館、螞蟻集團、京東科技、騰訊云等多個機構共同發布了國內首個數字文創自律公約《數字文創行業自律公約》。此前,鯨探也對數字藏品二次轉贈設置了2年時間限制,引導用戶關注數字藏品的文化、收藏價值。
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